7月的上海,烈日灼灼,远郊金山的热血青年们更是爱心澎湃。短短一个月,4位金山志愿者相继在沪上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用828毫升“生命种子”为4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点燃重生曙光。金山区单月实现4例成功捐献,也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这个夏天格外鲜亮。
第一棒:公交司机68万公里“零事故”后驶出生命专线
金山巴士驾驶员张敏在市一医院完成216毫升采集,成为金山公交系统首例捐献者。15年来,他安全行车68万公里,如今又添“生命速递”新里程。
2008年汶川地震志愿服务的经历让他加入中华骨髓库,17年后终于配型成功。“握方向盘要稳,握生命接力棒更要稳。”张敏说。公司为他调整班表,同事接力跑班,让这条“生命专线”准点抵达。
第二棒:90后教师“错过”舞台却登上生命舞台
阳光城幼儿园90后教师孙亦舟在华山医院完成253毫升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金山今年第5例、累计第70例捐献者。
“期末文艺演出我‘缺席’了,但孩子们给了我另一场更盛大的演出——生命的演出。”孙亦舟说。采集当天,同事们把没能现场演出的遗憾剪进一支微视频,在采集室里为他“云加油”。身为党员教师和两岁孩子的父亲,他把三重身份化作一句朴素誓言:“多一个人入库,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第三棒:羽毛球教练把赛场速度带进病房
张堰镇羽毛球教练杨谭军在市一医院捐献183毫升,为7月过生日的自己提前送上一份“成人礼”。2023年入库,2025年就“中签”,他把赛场上的速度变成捐献时的毫不犹豫。
红十字志愿服务/蓝天救援队、马拉松保障、医院导医……公益早已融入他的日常。采集当天,母亲紧握他的手:“儿子救回一条命,全家人都骄傲。”
第四棒:00后法学青年用毕业答卷写下“生命条款”
上海政法学院应届毕业生梁泰熙在市一医院完成210毫升采集,成为金山最年轻捐献者。毕业季论文、求职、搬家“三线作战”中,他仍把“救人”排在第一顺位。
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母亲姚小红更是有20年护龄的“红十字老将”。“我入库多年没配上,儿子一毕业就‘接力’,这就是传承。”姚小红说。梁泰熙把捐献经历写进毕业论文致谢:“法学教我尊重生命权,而这一次,我用行动给它注释。”
“一月四棒”绝非偶然。把时间拨回2023年5月,金山区红十字会在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发起“千人集中入库”活动,短短一天便采集血样超1000份,创下金山单日入库纪录。7月完成捐献的孙亦舟、杨谭军,正是在那场声势浩大的“生命招募”中留样入库——两年静默等待,一朝热血回响,把个人的偶然升华为群体的必然。它是金山红十字会十余年深耕宣传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集中爆发。四例捐献,年龄从24岁到39岁,职业从司机、教师、教练到准法律人;828毫升混悬液,承载的是4个家庭的未来。
金山区红十字会统计显示,目前全区已有超过1万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累计实现72例成功捐献,2025年干细胞捐献7例,其中4例集中在6,7月完成。全年有望突破10例,创历史新高。这既是无声的号召,更是可见的文明。
828毫升,在医学上是计量;在金山,却是温度。当越来越多的人把一份份血样和承诺留在入库试管里,这条由热血汇成的生命长河,将继续在申城之南静静流淌,奔涌向前。
(金山区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