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概况

      上海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建立于1997年,是上海市红十字会直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业务范围是:协助政府开展救灾工作,承担国际、国内红十字系统备灾救灾任务及相关人员培训。内设综合办公室、物资管理部、培训保障部3个职能部门,现有在职人员24人,劳务派遣人员7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超过85%)。初期自筹资金1350万元,其中90%为社会捐赠。

      “中心”坐落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占地22亩。14667㎡,绿化率超过50%,总建筑面积超过7000㎡。综合楼共有6层,5800㎡,内设有各种会议室、培训教室、多功能厅、餐厅、培训宿舍、活动室、办公区以及3个物资仓库等。

      “中心”地处上海市西部区域,周边交通便利:距离虹桥机场仅15公里,通过空运幅射全国;经外环高速公路,直达上海铁路货运站;京沪、沪渝、沪昆、沈海、沪常、绕城等6条高速公路在周围纵横交错;西侧通波塘河与黄浦江贯通可实现水路应急运输。

      “中心”围绕“救灾物资储运、培训演练保障、志愿服务平台、应急队伍储备、红十字文化传播”五方面主要职能开展工作:

      救灾物资储运。承担救灾(救助)物资采购、仓储、发送以及捐赠物资接收。“中心”内设备灾(救助)物资仓库,总面积1500㎡,配置贯通货架、钢平台、多层货架等多种仓储区域,配备了各类托盘、电动叉车、液压车、货梯、自动除湿机、温湿度记录仪、气体灭火、消火栓等齐全的仓储设备设施。以物资规格标准化、质量安全常态化、储备数量适宜化、管理运行规范化、发送精准快速化为目标,不断完善救灾物资保障系统。多年来,接收和发出的救灾物资超过446万件、价值超过2.9亿元,遍布全国28个省市以及12个国家和地区。在1998年长江洪灾、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2015年西藏日喀则地震、2016年湖北、湖南洪涝、2017年湖南洪涝等历次重特大灾害的紧急救灾物资接收和发运中,不辱使命,快速响应,将各类救灾物资以最快速度送达灾区。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等媒体多次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在帮困救助方面,配合上海市红十字会完成了大批捐赠物资的接收和救助物资发放任务,其中包括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为5000名社区重度失智困难老人配送护理用品”。在世博会期间,完成了世博园区红十字服务站各类物资采购配送等。

      培训演练保障。为红十字系统培训、演练、会务以及活动提供保障服务。上海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设有300㎡的多功能厅,采用活动桌椅,可满足70余人的培训讲座和实操等多种不同需求;83个座位的阶梯教室;40-80㎡的示教室;30-60㎡的活动室;2个20人的会议室;47间、82个床位的培训宿舍;300㎡的餐厅,可容纳100人同时用餐;近1500㎡的室外硬地操场,可提供救援队展示、演练;并配有满足会议车辆基本停放的场所。

      近年来,上海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累计保障各类培训、会议、接待参观等近1000次、28000人次。其中包括:全国人大以及上海市人大、政协对红十字备灾救灾等相关工作的视察和调研;中国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工作研讨会、上海市红十字会 “千万人帮万家”迎春帮困活动暨帮困物资发放仪式、2008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培训1000名急救师资培训;2011—2013年连续三年的上海市红十字会“世界急救日”主题活动;2011年、2013、2014年中国红十字总会应急救援队演练、2016年国际红十字委员会东南亚地区考察;每年上海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培训演练;上海市、区县红十字专兼职干部培训,冠名红十字医院、学校红十字会骨干培训,救灾联络员培训,应急志愿者服务队培训等。

      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2012年上海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开设“家庭紧急救助包装填”志愿服务项目,配备多功能工作流水线,配置了底席、毛毯、雨衣、拖鞋、多功能手电、男女裤袜以及蚊帐等日常生活必备品,共24种物品,装配作业包括:散件收发、多工位装填、抽验、搬运、封箱、协调等多个环节。项目设立以来组织开展活动超过33次,超过920名志愿者参加了志愿服务,累计装填家庭紧急救助包超过2万个。参加活动的志愿者来自全市各行各业,包括:社会招募志愿者和以南丁格尔、新经济党委党员、高校学生、企业等团体志愿者。经过志愿者装填的家庭紧急救助包先后发往云南盈江地震灾区、江西和湖南等洪涝灾区以及贵州、新疆、青海、西藏、吉林等各类灾区群众手中。2015年开始,组织开展海关转交物资的翻箱整理志愿活动,组织6批次162人次志愿者参加,分别来自青年交友平台、平安直通保险、致公党等团队及社会招募志愿者。”中心”在 “请进来”, 组织志愿者开展“家庭紧急救助包装填”志愿服务的同时,多次“走出去”参加上海市红十字会组织的各类志愿服务,包括:世博会志愿服务、上海市红十字志愿服务基地活动、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库、参加义务献血等。2016年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签署社会实践合作协议。截止目前,作为校级社会实践基地,在寒暑假迎来5批社会实践的高中生,共计183人次,累计服务时间1112小时。安排同学们开展档案整理、物资整理、物业和保障服务的实践及注重为志愿者开展增能培训。带领志愿者参观嘉定区南翔镇智地群团服务站,在红十字生命体验馆里学习互动,教授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的技能,邀请华东政法大学老师做“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专题培训等。

      应急队伍储备。负责上海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援装备管理,参加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以及相关培训。上海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配备野战医院相关设备,配置应急发电、应急制水、救灾帐篷、应急救援队携行物资等多项装备和户外应急救援训练设施,用于红十字救援队培训演练及应急救援。其中:野战医院装备为2008年汶川地震后,由德国红十字会捐赠并在都江堰现场救灾使用的全套设备,包括手术室ICU等医疗设备和16-54㎡多种帐篷等附属设备。2013年在户外通道以及绿化区域近300米的路径中,设置了楼宇逃生速降、铁框龙门架软梯速降、铁索桥、匍匐触网、攀岩、山洞通道、崎岖道路、软基沙坑、攀爬框网组合架、平衡木等10个应急救援训练项目设施。上海市备灾救灾中心适龄工作人员积极参加上海市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经培训均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资格证书,并经常性开展帐篷搭建、应急发电制水等应急救援实操演练。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中心还派员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震区工作组,赴绵阳重灾区直接参与现场救援;2013年菲律宾遭受“海燕”台风灾害,及时为中国红十字华山医院救援队赴菲国际救援队送达应急救援队个人携行包,该装备经实战使用受到好评。2016年,派员参加上海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赶赴江苏盐城遭遇龙卷风冰雹灾害地区参与灾害救援。2016年9月6-11日,中国红十字医疗救援队培训与演练在“中心”举行。来自武警总医院、北京999、华山医院、市一医院等4支救援队60余人参加。中心工作人员顺利完成救援装备等物资保障工作。2017年10月,“中心”4名应急救援队队员及3名工作人员全程参与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开展以化学品泄漏危机处理为背景的培训演练活动,并完成演练物资装备的保障工作。演练中,“中心”工作人员发挥了核心作用,积极参与整个演练的策划与组织,并指导其他队员练习演练科目。2018年6月5日,上海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的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代表随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赴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参加浙江省红十字应急救援演练观摩活动。

      红十字文化传播。2016年5月8日,位于”中心”的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正式开馆,400㎡的陈列馆重现了波澜壮阔的国际红十字运动的诞生和中国红十字运动在上海的历史和现状。充满着历史的厚重感和红十字人道主义的浓厚气息。“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将为广大红十字工作者、会员、志愿者、红十字青少年等搭建一个了解红十字历史和文化,传播红十字理念的平台。同时,”中心”工作人员经过不懈的努力,达到“人人知历史,个个能讲解”的目标。截止2017年,共接待参观115批,3995人次。2017年结合“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利用“历史文化陈列馆”建设中收集到的、涉及红十字救护的照片及宣传图片,设计了红十字救护历史图片展示。其中照片62张,分为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战地救护(7张)、辛亥革命时期的红十字(12张)、战争的大后方中国红十字救护(11张)、抗战中的红十字(10张)、红十字卫生救护(13张)、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9张)六个板块。在五楼“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旁的教室、会议室等张贴了上个世纪,中国红十字会、上海红十字会等印制的与传播卫生、救护知识相关的宣传画49张,包含“除四害、讲卫生”、“预防沙眼”、“救护技能操作图例”、“核化灾害预防”等内容。

      领导关怀和红十字来访交流。”中心”自建立以来,受到国家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领导关怀,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珮云、华建敏先后于2001年、2011来“中心”视察。2014年8月,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秘书长以及总会原常委副会长赵白鸽参访“中心”。2015年8月1日,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常务副会长徐科来中心调研。2017年12月9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王汝鹏和13省份红十字会领导一行30人,到“中心”参观指导。


发布日期:2015/9/16 15: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