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概况

      上海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立于1997年,是上海市红十字会直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业务范围是:协助政府开展救灾工作,承担国际、国内红十字系统备灾救灾任务及相关人员培训。内设综合办公室、物资管理部、培训保障部3个职能部门。初期自筹资金1350万元,其中90%为社会捐赠。

      “中心”坐落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占地22亩,绿化率超过50%。总建筑面积超过7000㎡,其中:综合楼共有6层,5800㎡,内设有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红十字防灾避险场景体验基地等,以及会议室、多功能厅、餐厅、培训宿舍、办公室、物资库等。

      “中心”地处上海市西部区域,周边交通便利:距离虹桥机场仅15公里,通过空运幅射全国;经外环高速公路,直达上海铁路货运站;京沪、沪渝、沪昆、沈海、沪常、绕城等6条高速公路在周围纵横交错;西侧通波塘河与黄浦江贯通可实现水路应急运输;距离地铁17号线赵巷站步行10分钟左右。

      “中心”围绕以下主要职能开展工作:

      (一)救灾物资储运。承担救灾(救助)物资采购、仓储、发送以及捐赠物资接收、应急救援队装备管理等。建有500㎡的标准化应急物资储备库,设有贯通货架、钢平台等仓储区域,配备了种类齐全的仓储设备设施。救灾(救助)物资管理以“物资规格标准化、质量安全常态化、储备数量适宜化、管理运行规范化、发送精准快速化”为目标,不断完善物流体系建设,收发救灾物资遍布全国28个省市以及12个国家和地区。在1998年长江洪灾、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2015年西藏日喀则地震、2016年湖北、湖南洪涝、2017年湖南洪涝、2018年山东洪涝、2019年贵州洪涝、2020-2022年新冠疫情防控、2021年河南水灾等历次重特大灾害的应急救援物资发运中,不辱使命,快速响应,以最快速度将各类救灾物资送达灾区。在帮困救助方面,配合上海市红十字会完成了大批捐赠物资的接收和救助物资发放任务,其中包括承担2011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为5000名社区重度失智困难老人配送护理用品”的采购等。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8年-2022年连续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完成馆内红十字服务站救护器材的采购配送安装任务。2018年获得“中国红十字应急物资储备库一级”称号。

      (二)培训演练保障。承担本市红十字系统培训演练、会务活动等服务保障工作。“中心”设有300㎡的多功能厅,可满足实训、比赛、展示等不同需求;另设有阶梯教室、会议室等,可满足不同培训、会议需要;近1500㎡的室外硬地操场,可提供救援队演练、考核等使用。“中心”累计完成各类保障1200余次、4万多人次。其中包括:全国人大以及上海市人大、政协对红十字备灾救灾工作为老服务工作的视察和调研;中国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工作研讨会、上海市红十字会 “千万人帮万家”迎春帮困活动暨帮困物资发放仪式、2008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培训;2011—2013年连续三年承办上海市红十字会“世界急救日”主题活动;2011年、2013、2014、2016年中国红十字总会医疗救援队演练保障。每年为上海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培训演练、区红十字专兼职干部培训、救灾联络员培训、应急志愿者服务队培训、冠名红十字医院和学校红十字会骨干培训等提供服务保障。

      (三)志愿服务平台。2012年“中心”设立了“家庭紧急救助包装填”志愿服务项目,配置装填作业流水线。“家庭紧急救助包”配有地席、毛毯、雨衣、拖鞋、裤袜、多功能手电等20种日常生活必备品,装填作业包括:散件收发、多工位装填、搬运封箱、抽验协调等多个环节。家庭紧急救助包先后发往云南盈江地震灾区、江西和湖南等洪涝灾区以及贵州、新疆、青海、西藏、吉林等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困难群众手中。2018年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签署志愿服务合作协议,搭建为辖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健康保健讲座等的志愿服务平台。同年,通过上海发布、上海市志愿者网等渠道向社会招募红十字传播基地讲解志愿者,以适应红十字传播基地向社会开放的发展需要。“中心”在将社会志愿者“请进来”的同时,多次组织职工“走出去”,参加上海市红十字会组织的各类志愿服务,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2018年—2022年连续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志愿服务、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库、参加义务献血等。2018年以来“中心”创建成为上海市民政局授牌的“上海公益基地”,上海市志愿者协会授牌的“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市红十字会授牌的“上海市红十字志愿服务基地”,2021年,成功申报成为上海市市级初高中生社会实践基地。

      (四)应急队伍储备。“中心”适龄工作人员作为上海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的核心队员,经培训均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资格证书,并定期开展帐篷搭建、应急发电制水等应急救援实操演练,参加应急救援队培训。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派员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震区工作组,赴绵阳重灾区直接参与现场救援;2013年菲律宾“海燕”台风灾害,及时为中国红十字华山医院救援队赴菲国际救援队送达应急救援队个人携行包,该装备受到救援队员的一致好评。2016年,派员参加上海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赶赴江苏盐城遭遇龙卷风冰雹灾害地区参与灾害救援。2017年,4名应急救援队队员及3名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上海市红十字会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开展的以化学品泄漏危机处理为背景的培训演练活动,并积极参与演练的策划、组织和物资装备的保障工作。2018年,“中心” 7名应急救援队队员参加苏浙沪三省市红十字会救援队联合演练活动,并完成演练物资装备的保障工作。同年在参加上海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援队培训演练活动中,承担了早锻拓展、助理教学、后勤服务等任务。2022年,10名员工完成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组织的“消毒员培训”。疫情期间,与市红会应急救援队志愿者共同组建预防消杀队伍,参与重点区域消杀工作。

      (五)红十字文化传播。“中心”注重开展红十字文化传播,建设上海红十字文化传播基地。基地是以参观、体验、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五合一”基地,是上海重要的红十字文化宣传平台和防灾避险以及应急救护科普阵地。2013年“中心”在绿化区域以及户外通道近300米的路径中,设置了楼宇逃生速降、铁索桥、匍匐触网等10个应急救援训练项目设施,建设红十字应急救援实训基地,作为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的实训演练场地,为应急队伍储备、应急技能培训提供条件。2016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正式开馆,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400㎡的陈列馆重现了波澜壮阔的国际红十字运动的诞生和中国红十字运动在上海的历史和现状。2017年集参观、体验、教学功能为一体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在“中心”建成,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示范基地”。2018年设立“防灾避险场景体验基地”和“养老服务培训基地”。2018年5月18日,“中心”首次加入“国际博物馆日”上海市105家博物馆公益免费开放活动行列,组织“听馆长讲故事”等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并在《中国红十字报》头版进行了专题报道。在2018年,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中心”利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移交的中国红十字华山医院在参与都江堰抗震救援中使用过的 “中德野战医院”设备器材,在存放现场设置场景展示,包括诊疗室、手术室、观留室、营地等,回顾10年前的历史瞬间。2020年,自制科普短视频《突发火灾,这些方法要牢记》获得“上海市健康科普优秀作品”三等奖、“申活新姿势”科普短视频大赛优秀奖。2022年,申报成为青浦区科普教育基地。

      “中心”自建立以来,受到国家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领导关怀,也接待了来自国内外各级红十字组织的参访团和各界友人。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珮云、华建敏先后于2001年、2011来“中心”视察。2014年8月,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秘书长以及总会原常委副会长赵白鸽参访“中心”。2015年8月1日,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常务副会长徐科来中心调研。2017年12月9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王汝鹏和13省份红十字会领导一行30人,到“中心”参观指导。2018年7月11日,巴基斯坦红新月会主席赛义德·伊拉希一行在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平等领导的陪同下到“中心”参观交流。2018年11月27日,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梁惠玲一行来“中心”参观调研。还有韩国、瑞典、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红十字会,韩国釜山、德国汉堡、厄瓜多尔瓜亚斯、俄罗斯圣彼得堡等友城红十字组织。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红会的领导来访交流。

 


发布日期:2022/11/9 13: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