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民晚报:100万人会急救 关键时刻能救人

                   申城正在编织越来越大的安全网,到2010年世博会前——

                                      100万人会急救 关键时刻能救人

                                       首席记者  施捷  本报记者  金恒

      设想在小区里、地铁上、公司里、旅游景点等地,当身边的人遇到意外时,有一群既有爱心、又有能力的市民及时伸出援手,把握急救的4-6分钟黄金时间,挽回生命减少伤残,是不是多了一份安全感呢?

      “看得见,用得上”

      住在新港街道的包阿姨今年51岁,她是逢源居委救护培训的第一批学员。没想到,两天的学习让她在9月保住了丈夫的一根手指。

      丈夫沈先生用切割机锯木料时,不慎将左手食指割得皮肉相连。包阿姨及时拿出急救包,用棉绳扎住食指减少出血,又用纱布包扎创面防止感染,送往医院途中根据手指颜色适时松开棉绳,到医院救治后,手指成功接上得以保住。医生感叹:好在做了初级救护,否则伤者很有可能致残。

      “为什么要学救护?”学员们带着疑问来到培训站,二三个学时下来往往兴趣大增,一天8个学时后更是意犹未尽,老师们说:“互动性强,有趣味性,自然能吸引他们。”学员亲手在人体模特身上演练各项技能,下课后还能得到一个急救包。

      社区培训很多,大伯大妈们上课提不起精神,急救课上是又蹲又趴,出汗又出力,却乐此不疲。老西门街道的胡阿姨说得实在:“因为这些本事,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要我学,我要学”

      社区居民是基础,建筑工地等单位则应是学习的“主力”。去年,某工地发生事故,惊慌失措的工人将插入伤者身体的钢筋直接拔了出来,导致伤者大出血。浦东新区某工地发生了类似事故,工地负责人参加过急救培训,果断截断钢筋,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卢湾区将此引为典型案例,把全区“包工头”请进课堂。大家对此非常欢迎:“工程中难免发生意外,急救知识在关键时刻能救命啊。”

      老人在公园晨练时不慎发生意外,园林单位也主动联系红十字会,要求参加培训;小区物业也加入了进来。221个培训站超常“流动”,静安区走进了商务楼宇,黄浦区与地铁公司合作,闸北区把急救培训纳入公务员世博培训考核,长宁区借鉴城市管理,挑选学员时采用“网格化”方式,还有的区将救护培训纳入“师训”和学生“两纲教育”。

      这群热心市民,在全市各行业合理、均匀的分布,才能发挥救护培训的最大效用。

      “有爱心,有能力”

      群众性初级培训一天8学时,救护员培训两天16学时,一个周末就能掌握基本技能,如果通过考试,就能拿上硬本本的《红十字救护员证书》。

      同时,救护培训不仅是学习自救互救的技能,也是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什么是抢救伤者的4-6分钟黄金时间?每次入住宾馆酒店时,下意识地看一下安全通道的位置在哪儿,是不是畅通?自己和他人发生意外时,怎么清晰准确地将方位、情况报告给施救人员?

      一个个参加培训的学员,编织成一张张安全网。市红十字会急救培训部副主任孙红英说:“在家里,他是父亲;在社区,他是居民;在单位,他是职员;在路上,他是行人;在外地,他是游客。只要有爱心,有能力,他就能帮助身边的人。”

      到2010年世博会前,全市将会有10万救护员,100万掌握初级救护技能的群众,这张安全网将会编织得越来越大。

                                                             《新民晚报》2008年12月27日


最后更新:2009/1/7 16: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