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红十字
“为救人一命,我时刻准备着”

     我叫姚德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英语笔译专业19级硕士研究生,是一名共青团员,曾获校优秀学生、校“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参加过进博会、上海电影节、上海市外办线上防疫、义务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在2021年2月26日,农历牛年的元宵节,我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了虹口区第15例、上海市第517例、全国第1089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3年,刚迈进大学校园不久的我通过红十字会组织的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招募活动了解到了中华骨髓库的相关信息。怀着好奇心和回馈社会的心,在充分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情况后,我立即报名入库,加入了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志愿者队伍。

    2020年9月,我主动报名第三届进博会志愿者并有幸成为了市商务委外事处翻译组的志愿者。10月下旬,我便成为了学校上岗最早的“小叶子”之一,主要负责协助组里老师完成政府类文件的翻译、审校工作和商务外事活动的准备工作。面对那些有挑战性的任务,且时间紧、任务重,我和志愿者同伴分工合作,积极讨论,主动请教,有时还会加班加点,全力保证按时完成翻译任务。我也因此成为了进博会期间学校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者之一,获得了组里带教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10月27日下午3点,正在进博会志愿者岗位上服务的我接到了中华骨髓库上海分库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有患者和我初次配型成功。由于时间已久,我一度怀疑自己接到的是诈骗电话,直到和工作人员核对了信息后才冷静下来,并坚定地答复愿意捐献。当日晚上,我按工作人员的要求征集爸爸妈妈的同意。妈妈一直有献血的习惯,听到我有机会救人一命时,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爸爸则稍有顾虑,不过在我向他解释,捐献造干不是“敲骨抽髓”,无需手术,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损害后,爸爸很快放下了顾虑,转而坚定地支持我去捐献。之后的两个多月中,我又在等待高分辨配型通知中度过,我急切地期待并默默祈祷自己和患者高分辨配型一定要成功。期间每次接到021开头的固定电话都特别紧张,生怕中间出了什么差错导致捐献流程中止。

    今年1月12日,我又接到了工作人员的电话,说是高分辨可以顺利进行,且因为情况紧急,需要我在15日把高分辨和体检同时做掉。于是我15日到华山医院做了高分辨和体检,并顺利地通过了各项检查,之后的流程仿佛走上了快车道。2月22日,我住进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开始了每天测血常规、上午下午打动员剂、9点睡6点醒的“退休生活”。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我在住院期间没有亲属陪护,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周到安排、华山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爱护让我倍感微暖,一点儿也不觉得孤单。26日采集当天,我来到血液科病房,从九点开始在采集室里渡过了人生中最漫长的5个半小时,期间因使用抗凝剂出现了一些酸痛、胸闷等不良反应,不过在医护人员为我补充钙剂后便有所缓解。下午两点半采集结束,来拿造干血袋的工作人员为我带来了患者的感谢信,这时我才得知患者是位母亲,三十多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想到自己经历一些微不足道的短暂痛苦便有可能拯救一位母亲,让一个家庭的生活重回正轨,我顿时觉得一切都值得。现在的我十分感谢2013年的自己能坚定地作出入库决定,也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能配型成功,并在整个流程中获得了许许多多的帮助。

    6月16日,虹口区区红十字会和我校团委联合举办了一场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宣传动员活动,作为活动发起者之一,我在现场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从入库到捐献的经历,同学们也深受感染。活动结束后,就有多名同学现场报名,一起加入我们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队伍,我感到自己的付出有了更大的价值,把红十字的精神、让生命的希望传递给了更多人。

 

(上海市第51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姚德隆)


最后更新:2021/9/9 15:13:11